最高法院將權衡川普關稅:風險與挑戰一覽
隨著美國最高法院準備聽取關於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全球關稅合法性的辯論,企業、外貿部門、貿易律師和經濟學家越來越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無論使用何種法律授權,川普的關稅政策預計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存在。
背景:行政權力過度擴張?
最高法院目前由6名保守派大法官和3名自由派大法官組成,正在審議川普政府的上訴,此前下級法院裁定,這位共和黨總統依據一項針對緊急情況的聯邦法律徵收全面關稅,屬於權力過度擴張。
如果最高法院裁定川普不能依據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快速徵收廣泛的全球關稅,那麼他用來懲罰那些在非貿易政治問題上惹他不滿的國家的主要工具將會被削弱。
川普的理由:保護美國利益
今年4月,川普在宣布大規模對等關稅時表示:「幾十年來,我們的國家一直受到遠近各國的掠奪、洗劫、濫用和侵犯,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他補充說:「對等意味著他們對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對他們做什麼。」
川普是第一位援引這項法律徵收關稅的總統,該法律通常用於對敵對國家實施懲罰性經濟制裁。該法律賦予總統在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時監管經濟交易的廣泛權力。在本案中,川普將2024年美國1.2兆美元的商品貿易逆差視為國家緊急狀態——儘管美國自1975年以來每年都存在貿易逆差——同時還提及了鴉片類藥物芬太尼過量用藥的問題。
潛在替代方案:川普武器庫中的其他工具
美國財政部長史蒂芬·梅努欽表示,他預計最高法院將維持基於IEEPA的關稅。然而,他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如果最高法院推翻這些關稅,政府將直接轉向其他關稅授權,包括1974年《貿易法》第122條,該條款允許徵收15%的廣泛關稅,為期150天,以緩解貿易失衡。
梅努欽還表示,川普可以援引1930年《關稅法》第338條,該條款允許對歧視美國商業的國家徵收最高50%的關稅。
長期影響:企業為情景做好準備
梅努欽斷言:「你們應該相信這些關稅將長期存在,」並補充說,對於那些與川普談判達成關稅減讓貿易協議的國家,「你們應該遵守協議。那些獲得有利協議的人應該信守承諾。」
川普已經在使用其他授權來徵收特定關稅。他正在利用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與國家安全問題相關)對汽車、銅、半導體、製藥、機器人和航空等戰略產業徵收關稅。他還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與不公平貿易行為調查相關)徵收關稅。
專家觀點:適應新現實
華盛頓威利·賴恩律師事務所貿易法律業務聯席主席蒂姆·布賴特比爾表示:「本屆政府將關稅視為經濟政策的基石,企業和產業應據此做好規劃。」
川普政府官員認為,關稅政策促使日本和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談判達成重大讓步,這將有助於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們聲稱,這些讓步不會受到最高法院任何裁決的影響。
貿易夥伴的回應:對沖風險
美國貿易夥伴並未等待最高法院的裁決就採取了行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與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達成最終框架貿易協議,將關稅稅率鎖定在19%至20%之間。韓國同意了一項35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條款,為其汽車和其他商品確保了15%的關稅優勢。
金融影響:收入和投資
一些投資者認為,金融市場已經習慣了川普關稅的現狀,推翻基於IEEPA的關稅可能會導致市場混亂。
市場(尤其是政府債券市場)的一個關鍵擔憂是,川普政府可能不得不退還超過100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並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的財政收入。
在截至9月30日的2025財年,淨海關收入增加了1180億美元,其中基於IEEPA的關稅佔了很大一部分。這筆收入有助於抵消不斷上漲的醫療保健、社會安全、利息和軍事支出,將美國赤字略微降至1.715兆美元。
依賴關稅收入:經濟和政治風險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厄尼·特德斯基表示,「依賴關稅收入是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風險,」他補充說,這將使未來的任何政府更難降低關稅。
貨運代理和報關行Flexport的全球海關總監安吉拉·劉易斯提到,退還這筆錢也將具有挑戰性,因為如此大規模的關稅逆轉對於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劉易斯表示,責任可能落在個別進口商身上,他們需要向該機構申請「事後更正」,這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這使得對於一些小公司來說並不值得。對於那些收到退款的企業,美國納稅人還將承擔每日計算6%年利率的成本。
通膨壓力:成本管理挑戰
最大的挑戰在於成本管理。學術研究和高管評論表明,進口商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關稅成本,降低了利潤率,但限制了消費者價格上漲並保護了市場份額。
牛津經濟研究院表示,雖然到目前為止這抑制了通膨影響,但成本轉嫁正越來越多地透過服裝和其他商品價格發生。該公司估計,關稅將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3.0%的年增長率提高了0.4個百分點,使通膨遠高於聯準會的目標。
對公司盈利的影響: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對公司盈利的影響最為顯著,隨著第三季財報季臨近,全球企業已披露超過350億美元與關稅相關的成本。
總部位於俄亥俄州的OTC工業技術公司是一家美國工廠設備製造商,負責設計和建造工廠生產線和自動化系統。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比爾·卡納迪表示,像他所在的公司很快將不得不「下注」,並決定將生產轉移到何處,以建立更可持續的成本基礎。這可能意味著將高端產品移回美國本土,並將低價值零件轉移到墨西哥。
「我認為新的常態將是15%的關稅,」卡納迪總結道,他指的是川普的關稅政策,無論援引何種法律授權,「他們會隨意命名,以確保它不受挑戰。」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