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倫敦金銀市場協會會議上,南韓央行官員暗示可能重新啟動黃金購買計畫。此舉正值全球各國央行紛紛加入「購金熱」之際,唯獨南韓央行已連續十二年未增加其黃金儲備。
據媒體報導,該行官員金洪俊週二表示,南韓央行將從中長期角度考慮增持黃金,並密切關注市場動態,以決定購買的時機和規模。
隨著全球金融不確定性上升,以及避險資產需求增強,外界越來越關注為何南韓央行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以及現在為何又釋出轉變的訊號。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近日公布的數據,截至8月,南韓央行的黃金持有量為104.4噸,自2013年以來一直維持不變,目前在全球央行中排名第39位。南韓央行在2011年購入40噸、2012年購入30噸、2013年再購入20噸,自那以後十二年未再增持黃金。
這段期間,其排名也從2013年底的第32位下降到如今的第39位。如果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排名第3)和歐洲央行(ECB,排名第13)計算在內,南韓央行的排名將降至第41位。
這種停滯與全球央行的最新趨勢形成鮮明對比。為了應對全球貿易緊張關係、地緣政治不穩定以及對美元信任度下降等多重風險,主要央行正加大黃金配置。世界黃金協會今年2月25日至5月20日對73家央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95%的受訪者認為「未來12個月全球央行黃金儲備將增加」,另有43%的受訪央行預計「本國黃金儲備也會增加」。
相比之下,南韓央行仍維持「觀望態度」。在此前20日於首爾中區南韓央行總部舉行的國會企劃財政委員會審計中,在野黨議員鄭一永和安度傑指出「只有南韓央行沒有增加黃金儲備」,對此,南韓央行總裁李昌鏞曾回應稱:「短期內沒有增持黃金的計劃。」
南韓央行停止購金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在過去十年中,股票等風險資產的收益率遠高於黃金。標準普爾500指數從2013年底的1848點上漲至2023年底的4769點,漲幅達158%。同期國際金價則從每盎司1205美元漲至2062美元,僅上漲71%。
其次是其外匯儲備下降。南韓央行的外匯儲備在2021年10月達到4692億美元的峰值,隨後下降至去年底約4200億美元。對此,李昌鏞解釋說:「當外匯儲備增加時,可以考慮購買其他類型的資產,但過去兩三年儲備一直在減少,形勢並不有利。」
第三是「心理陰影」。南韓央行在2011年至2013年間共購入90噸黃金。當時國際金價從2000年代初的每盎司200美元飆升至2011年的1900美元,外匯儲備也較此前充裕。然而2015年金價暴跌至每盎司1100美元區間,直到五年後的2020年才重新回到1900美元水平。這段經歷強化了南韓央行對黃金投資的「謹慎心態」。
對黃金的保守態度不僅體現在央行層面的「觀望不買」,也體現在限制民間投資管道上。
南韓的退休金帳戶僅提供少數國內黃金ETF產品,且大多數銀行只允許投資追蹤南韓本土黃金現貨價格的ACE KRX黃金現貨ETF,等於人為地限制了投資者接觸全球金價波動的機會。這種封閉的投資結構會使南韓投資者的黃金資產價格與國際市場脫節,從而造成所謂的「泡菜溢價」——即南韓國內黃金價格相較國際金價存在額外溢價。
市場人士警告稱,過度謹慎可能導致「錯失良機」。隨著聯準會再次轉向降息、美元走弱,黃金價格上漲的可能性更高。南韓Sangsangin證券公司近期報告預測,「到明年,黃金平均價格將達到每盎司4450美元,年底可能突破4800美元。」
事實上,今年以來,受地緣緊張、美元走軟及通膨預期上升等因素影響,金價穩步上行。不僅美國、中國、印度等主要國家,波蘭、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也在積極購金,以分散外匯儲備風險。尤其是黃金市場的「大買家」中國,截至上月底已連續十二個月增持黃金,總量達2303噸,創歷史新高。
專家認為,南韓央行應從長遠角度重新評估黃金的「戰略作用」。儘管黃金不產生利息或股息,但在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其作為「終極避險資產」的價值更加凸顯。
南韓央行的黃金占外匯儲備比例僅為2.8%,遠低於日本(7.0%)和中國(7.0%)等主要國家。這意味著在經濟不確定性加劇時,缺乏能起到緩衝作用的安全資產。
南韓研究員崔藝燦(Choi Ye-chan)表示,距離川普上任不到一年,政策不確定性仍難以消除,其帶來的風險溢價將支撐金價底部。尤其是新興市場央行,每當金價下跌便持續買入,這對金價起到了強勁的支撐作用。
政界也呼籲南韓央行增加黃金儲備。共同民主黨議員鄭一永(Jung Il-young)也指出:「黃金不僅是危機避風港,更是維護貨幣主權的戰略資產。僅依靠以美國國債為中心的外匯資產運作,難以應對美元波動或地緣政治風險。南韓央行應順應時代趨勢,將擴大黃金儲備納入中長期戰略考量。」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