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s.com Logo

為何加密貨幣難以建立長期發展的項目?結構性分析

5 min read

前言

加密貨幣領域的特點是快速變化,創辦人經常調整其策略。在 2021 年專注於 NFT 平台之後,2022 年的注意力轉向 DeFi 收益,然後在 2023 年至 2024 年間轉向 AI 代理。這種不斷變化的情況引發了對在這個領域建立可持續專案能力的質疑。

短週期的影響

加密貨幣世界的創新週期非常短。在 ICO 時代,曾經是 3-4 年的週期,現在已縮短到僅 18 個月。這種加速對創辦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必須在新趨勢出現之前取得成功,迫使他們再次改變策略。

將沉沒成本謬誤視為生存機制

在傳統商業中,建議避免沉沒成本謬誤,也就是因為最初的投資而繼續進行失敗的專案。然而,在加密貨幣世界中,這種概念似乎被用作一種生存機制。創辦人不是堅持並驗證想法,而是在遇到困難或成長緩慢時就迅速轉向。

永無止境的即將完成的幻覺

許多加密貨幣專案似乎總是處於即將完成的狀態,只差一些功能就可以實現產品與市場的契合。但是,隨著注意力轉移到新技術,完成現有專案變得不再重要。

關注炒作而非產品

在這個領域,資本通常是根據專案周圍的炒作來分配,而不是根據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這鼓勵團隊追求「敘事最大化」,專注於吸引投資者的故事,而不管專案提供的實際價值如何。

保留人才的挑戰

隨著新趨勢的出現,創辦人在保留最優秀的人才方面面臨困難,因為他們被提供更高薪資和更令人興奮機會的新專案挖走。

用戶忠誠度的波動性

加密貨幣用戶通常使用新產品只是因為它們是新的,或者因為它們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或者可能為了賺取代幣獎勵。一旦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這些用戶就會離開,而不管產品的改進。

基礎設施悖論

矛盾的是,加密貨幣領域中最持久的專案通常是在加密貨幣受到廣泛關注之前建立的。比特幣在沒有人關心時出現,而以太坊在 ICO 熱潮之前出現。

為何難以改變?

基於代幣的激勵機制創造了快速退出的機會。只要創辦人和投資者能夠在產品成熟之前退出,他們就會這樣做。

結論

加密貨幣領域面臨著結構性挑戰,使得建立長期專案變得困難。市場獎勵持續創新而不是完成專案,鼓勵頻繁的策略變更。也許這個領域的真正創新在於尋找以最小的投資實現最大價值的方法。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