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09 年 1 月 3 日,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動盪時期,一位名為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的匿名人士在比特幣創世區塊中嵌入了一段引言:「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十七年後,我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但也面臨著令人不寒而慄的熟悉挑戰。當美國面臨 38 兆美元的國債時,每年僅僅為了償還這筆債務的利息就需支付 1.2 兆美元,這讓人聯想到 2008 年的金融壓力。
比特幣誕生於對中心化金融體系的懷疑。在 2025 年,這種懷疑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緊迫。問題是:當一切似乎都在掌控之中,當華爾街擁抱比特幣,各國政府討論戰略儲備,價格創下歷史新高時,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比特幣?
了解 2008 年金融危機與我們在 2025 年面臨的挑戰之間的異同對於理解比特幣的角色至關重要。
2008 年的危機是由次級房貸推動的。想像一下,你是一名年收入 3 萬美元的服務生。在正常情況下,你沒有資格獲得房屋貸款。然而,在 2000 年代初期,銀行提供利率較低的 50 萬美元貸款,並承諾房價會上漲。這個由銀行員工獎勵、重新包裝的貸款和對房屋所有權的渴望所推動的系統,在房價開始下跌時崩潰了。
銀行將這些次級房貸捆綁成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MBS),然後再捆綁成擔保債務憑證 (CDO)。評級機構給予這些產品 AAA 評級,掩蓋了潛在的風險。雷曼兄弟以高槓桿購買了這些 AAA 級證券,每 1 美元的資本就欠了 31 美元。當房價在 2006 年開始下跌時,違約暴露了這些資產是有毒的。
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凍結信貸市場,股市暴跌,失業率飆升。政府透過紓困計畫和印鈔做出回應,將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從 2008 年的 8000 億美元膨脹到 2014 年的 4.5 兆美元。中本聰看到了這種矛盾:利潤私有化,損失社會化,中央銀行可以無限印鈔,侵蝕儲蓄能力。這就是比特幣白皮書誕生的背景。
到 2025 年,一切看起來都不一樣了。加密貨幣創下新高,全球股市反彈,比特幣已被打包成 ETF。然而,底層邏輯依然存在。
想像一下美國政府的債務危機。美國政府的支出多於收入。為了彌補缺口,政府發行債券,承諾償還本金及利息。到 2025 年 10 月,美國公共債務超過 38 兆美元,超過了美國 GDP。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債務的成長速度。從 2000 年到 2025 年,債務迅速成長,疫情紓困措施加劇了這種情況。
償還這筆債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到 2025 年,美國政府每年將花費 1.2 兆美元用於償還債務利息,超過了國防、醫療保健與教育的支出。此外,利率正在上升,進一步加劇了債務負擔。這種死亡螺旋威脅著美國的金融穩定。
潛在的三個致命風險隱約可見:債務上限危機、美元信用的侵蝕以及通貨膨脹。關於債務上限的危機可能導致技術性違約。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支配地位受到侵蝕,可能導致難以以低利率借款。債務貨幣化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