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投資策略師來說,他們能信手拈來金融危機後美國股市穩步走高的諸多原因。正如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團隊指出,美國大型企業利潤率穩步擴大,盈利波動性也有所降低;標普500指數(SPX)成分股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浮動利率債務已幾乎清零;微軟(MSFT)、蘋果(AAPL)等美國科技巨擘的崛起,不僅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變革性影響,還創造了巨額利潤。
但歸根結底,股市供需失衡所發揮的作用,可能比許多人意識到的更為重要。至少,摩根士丹利資產管理公司市場與投資策略部門主席麥克·森巴萊斯特(Michael Cembalest)是這麼認為的。在本週稍早發布的一份報告中,他將這種供需失衡描述為「保護股市免受波動衝擊的最易被忽視因素之一」。
「我並非市場技術分析師,但我確實認為,2011年以來股票淨供給持續減少的態勢,助力美股在各類衝擊下保持了韌性。如果你認同供需狀況會影響商品價格與勞動力價格,那就完全有理由相信,這類狀況同樣會影響金融資產價格,」森巴萊斯特在報告中表示。
森巴萊斯特在報告圖表中顯示,自2011年起,以美元計價的美股供給總體呈收縮趨勢。新冠疫情期間的市場繁榮是一個顯著但短暫的例外——當時IPO(首次公開發行)活動激增。
森巴萊斯特稱,企業回購自家股票是推動這一趨勢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固定收益養老金計劃與固定繳費養老金計劃的資金注入,為股市提供了持續買盤。他補充道,儘管多年來這些資金注入占標普500總市值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每年1.5萬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仍需找到投資去處。
誠然,2011年以來,投資者曾多次應對股市拋售。但真正演變為熊市的僅有兩次:一次是2022年的熊市——那次熊市導致標普500指數創下2008年以來最差年度表現;另一次是2020年3月新冠疫情引發的拋售。後者持續時間較短,到2020年夏末,股市便收復了所有失地。
週四,美股收盤下跌,標普500指數、道瓊指數與納斯達克指數均走低。這是自3月以來,三大指數首次同時出現連續三日下跌。
影響供需的因素: 除了股票回購和退休基金外,利率和政府貨幣政策也會影響股市的供需。較高的利率通常會使債券更具吸引力,從而可能降低對股票的需求。交易平台上的技術進步也會影響市場流動性和波動性,從而影響供需動態。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