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莉娜·托馬斯(Lina Thomas)與達恩·斯特魯文(Daan Struyven)表示,近期ETF資金流入速度及客戶回饋顯示,包括主權財富基金、各國央行、養老基金、私人財富管理機構及資產管理公司在內的眾多長期資本配置者,正計劃增加黃金持倉,將其作為投資組合的戰略性分散工具。
帕尼吉佐格魯及其團隊認為,近期金價暴跌是由「趨勢跟蹤型商品交易顧問(CTA)」拋售黃金期貨合約獲利導致,而非散戶投資者退出黃金ETF持倉。今年以來,現貨黃金價格已飆升超過56%。
他們補充說:「若這一判斷正確,且散戶投資者並非週二黃金回調的推手,那麼他們買入黃金ETF的行為,很可能並非受趨勢驅動,而是由其他因素主導。」
摩根大通團隊解釋說:「傳統意義上的『貶值交易』並不包含『對沖股票風險』這一動機,但今年這一動機尤為明顯——散戶投資者同時買入股票與黃金,卻避開了長期債券(即傳統上用於對沖股票風險的資產)。」
分析師們指出,2023年及2024年大部分時間裡,散戶投資者紛紛湧入長期債券(很可能是為對沖股價上漲風險),但今年即便股市持續攀升,他們也未重現這一行為。相反,黃金成為了他們的新選擇。
策略師們測算,全球非銀行投資者的黃金配置比例已升至持倉總額的2.6%。這一數據的計算方式為:將非央行持有的6.6萬億美元私人黃金持倉,除以銀行體系外持有的股票、債券、現金與黃金總資產。他們表示,若「投資者用黃金替代債券對沖股票風險」的理論成立,那麼當前2.6%的配置比例很可能仍然過低。
另一推動投資者轉向黃金、遠離長期債券的因素,與「解放日」後的市場體驗有關——當時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加徵關稅,但隨後迅速下調稅率。摩根大通團隊稱,彼時股市大幅回調,長期債券也同步下跌,這使得「用長期債券對沖股票風險」的策略失效。
他們以ETF為參考測算,在20%的債券配置中,約有1/10投向長期債券基金。若將這2%的長期債券配置替換為黃金,黃金整體配置比例將升至4.6%——若計入其他金融資產規模,這意味著金價需接近翻倍。
更精確地說,帕尼吉佐格魯及其團隊假設:未來三年股價漲幅足以使股票配置比例升至54.6%(即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歷史峰值);同時,未來三年債券與現金規模預計每年將增加7萬億美元。綜合這兩個因素,「要使黃金配置比例從當前2.6%升至2028年的4.6%,金價需上漲110%。」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