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s.com Logo

聯準會獨立性受壓:政治與權力鬥爭

5 min read

聯準會獨立性受壓:政治與權力鬥爭

川普總統近期任命的聯準會理事史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其立場與聯準會主流意見相左,引發了對美國貨幣政策未來的擔憂。米蘭主張大幅降息,儘管市場普遍擔憂通貨膨脹壓力持續存在。

米蘭已投票反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基準利率下調 25 個基點的決定,主張應降息 50 個基點。他還呼籲在 2025 年進一步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降至 2.75% 至 3%。這與聯準會自身的預測形成鮮明對比,大多數預測認為明年通貨膨脹率將上升至 2.6%,且風險偏向上行。

儘管米蘭聲稱保持獨立性,但他仍以休假狀態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其在聯準會的任期預計將於明年 1 月結束。此外,他過去曾呼籲聯準會體系與政治意願更緊密地結合。

聯準會獨立性的其他威脅

聯準會獨立性面臨的威脅不僅限於像米蘭這樣的任命,還擴展到國會,特別是負責批准這些任命的參議院。問題是:參議院願意讓總統對聯準會施加多少控制權?

聯準會的職責是“穩定物價和實現充分就業”,這是一項由法律定義、基於民主共識的使命。聯準會必須向國會證明它有能力實現這些目標,並向公眾解釋如何在存在衝突時平衡這些目標,同時保持其作為金融穩定性公平仲裁者的角色。

聯準會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在不支援金融市場和機構的情況下,減輕可能傳遞給家庭的更大風險,特別是在 2022 年經歷高通膨之後。儘管面臨這些挑戰,聯準會仍然享有很高的信譽,長期通膨預期仍然穩定在 2% 目標附近。

國會的角色日漸式微

國會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對聯準會的“忽視”,包括在 2021 年至 2022 年的失控通膨中扮演的角色。例如,2022 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飆升至 9.1%,創下四十年來的新高。儘管多種因素促成了這次上漲,例如供應鏈瓶頸和大規模財政刺激,但到 2021 年中後期,通膨信號已經很明顯,特別是隨著服務價格加速上漲。

然而,聯準會直到 2022 年 3 月才開始升息,當時年通膨率已升至 7%。一些分析師認為,部分責任在於聯準會在 2020 年採用的新政策框架,該框架“傾向於通膨”。這種深入分析本可以成為國會進行審查或成立中立調查委員會的基礎。

總之,聯準會在未來面臨艱難的決策,而避免負面的政治反應需要與國會進行更多的對話。維持聯準會的獨立性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將聯準會每位官員的利率預期與他們的經濟前景聯繫起來,重點關注失業率、通膨和 GDP。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

相關文章